“焯過肉的水,零星泛起油花,少有血沫。”王龍欽說,用這種最簡單的方法就能檢驗豬肉的品質。一盤白水煮肉,蘸一口醬油,能吃出“肉香四溢”的口感,王龍欽對豬肉的期待和自信,就“藏”在這道最平常不過的菜里。
近些年,市民對豬肉安全的爭議常存,有關“瘦肉精”、“死豬肉”和“注水肉”等屢遭輿論聲討。而王龍欽最期盼的,卻是“國家對豬肉安全的監管能夠越來越嚴苛”。
王龍欽有著40多年的養豬經驗,2001年,他注冊了“松林牌”豬肉商標,如今,這塊牌子被賦以“無公害”、“綠色食品”、“上海名牌”等諸多標簽。
養豬,利誘不少。改革開放初期,街邊小販上門推銷瘦肉精,拍著胸脯說“好用就行,不收錢”。“用了瘦肉精的肉,粉嫩得很誘人,賣價也高。”王龍欽說,因為拒絕使用瘦肉精,自己養的豬肉色澤不夠喜人,分量也不夠多,銷量受到了影響。
而在不少人看來,王龍欽一直在做“虧本”的買賣。業內競爭激烈,同行還在思考著怎么讓豬“長得快,賺得多”的時候,王龍欽卻一直在“投入”。
2009年,王龍欽“潛入”各國取經,分析優質種豬成因,耗資2000萬元引進了一批荷蘭托佩克種豬。這個品種抗腐力強,繁殖性能好,肌腱脂肪多,更符合亞洲人飲食習慣。當時,引進原種并沒有國際禁令,而有驚無險的是,王龍欽“前腳剛走”,“后腳”就引起了荷蘭政府的重視,封鎖了權限,王龍欽也成了最后一位拿到配種的中國商人。后來,王龍欽又耗資1000多萬元,引進美國的種豬繁育設備。
全封閉的種豬場內,懷孕、待產母豬和仔豬享受著“專寵”。每頭母豬有屬于自己的床位,床位上安裝著淋浴噴頭和自動喂食器,技術人員24小時看護。夏天,在通風水簾的室內,通過電腦操控,喂養專配飼料,根據不同生產階段,在糧食、豆粕中補充益生菌、氨基酸和能量,飼料中不添加抗生素。